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东北人在哈尔滨的生活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东北人在哈尔滨的生活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哈尔滨普通人:工资不高,花费多,钱都从哪里来的?
老人帮忙,没负担,子女花光。
一是老年人支持。老年人都有职业,都是行政机关、事业单位、国企职工,都有退休金、积蓄,甚至灰色收入,都有多套房,有租金。
二是哈尔滨房生活成本较一线城市低。哈尔滨房子价格不贵,父母手里多套的都不用买。
两下一结合,生活宽裕。
简单算,比上海少支出1000万的房子钱,这钱填补着,够哈尔滨普通生活一辈子了。
三是好面子,月光。挣3000元,也要买苹果,奢侈品,买30万的车。不考虑资本积累。
现在很多人都感觉自己收入很低,生活花销很大,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中低收入者。
笔者查阅了一下,2020年哈尔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,20年哈尔滨全市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***91元,比上年下降0.5%;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202元,下降7.0%。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631元,增长7.6%;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047元,增长1.1%。城镇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3.2%和38.0%,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差距比上年缩小0.6个百分点。
哈尔滨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4万元,说实在话也不算高,可是人均支出达到了27200元,一年下来也剩不下什么钱,也就是1.3万元。
按照平均收入来看,入不敷出是不会的,至于小年轻,收入可能达不到平均收入,支出较大,是月光族丝毫不稀奇。
如果一个家庭,没有双方父母资助,需要购置住房,那就会很悲催,感到生活压力山大,20年哈尔滨住宅销售642.7亿元,销售面积679.3万平方米,粗略算一算,房价接近10000元一平米,虽然绝对价格不高,要比浙江很多小县城低得多,但是从收入看,购房压力还是很大的,按照平均可支配收入计算,不吃不喝也需要25年,可是一个人能够不吃不喝吗?一个人上有老下有小,老人如果有自己的收入不需要子女支付生活费,子女压力大减,但如果父母没有生活来源,需要每个月支付生活费,那就是雪上加霜。
2019年,哈尔滨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(含铁路)为79485元,相当于20年哈尔滨平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倍左右,看来楼主不是这个阶层,很有可能是在私营单位上班,没有查阅到20年哈尔滨私营单位职工平均收入,大概率只有非私营单位一半收入,生活自然很紧张。
如何化解私营单位和非私营单位之间收入相差过大问题,是一个很辣手的问题,不在于企业效益,而在于部分国企不太看重效益,有钱先发掉再说。
东北人如果想去江苏定居的话,平时语言沟通会不会不方便?
这位东北朋友考虑是否太多了,其实完全没有这种必要。江苏是个挺好的地方,生活条件好,社会风气好,人与人关系好,语言沟通可以这样说,只要时间呆的稍微长一点,没有什么不方便!
有人会说,江苏是三大语系,吴语、江淮官话和中原语系,其实哪能分得这么清?上千年以来,自从修建京杭大运河,到解放以后人员流动,再到改革开放后,人员大变迁,江苏的语言已经混杂在一起,现在的孩子们,主要是讲普通话。
别的地方我不说,今天我主要讲讲,我住在连云港一辈子,现在的语言,如果按照老人所说,哪里是过去说的方言喽?
前几年,我一直住在市区里,主要任务是为孩子陪读。在这里你可以接触到很多天南海北的人。有西北新疆的,有西南四川的,有南方广东、湖南、江西的,当然也有不少是东北朋友。
你发现没有,现在不管是哪里人,在说自己地方话时,总会以普通话为基础。因此这就决定了,没有什么话不好懂,除非他是说真正的当地方言,就是不想让你懂得他(她)在说什么?
话再说的近一些,连云港南大门这个县区,其实千百年来,住的人都是移民过来。
原来这里是一片大海滩,后来海水退下去,各地的人们就到这儿垦荒。从明清以后,江苏苏州和安徽黄山一带的人,由于政治变迁和经济发展,在这里形成了若干乡镇。
建国以后,尤其到了1958年,这里建立了一个县,于是来了各路建设大军,当然也就带来了他们当地的语言。南方的蛮子,北方的侉子,西部的枣子,还有当地的小猫子(连云港方言),经过长时间的磨合,最后就变成了一个语调,人们称这儿的语调为海角腔,意思就是天南海北呗!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东北人在哈尔滨的生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东北人在哈尔滨的生活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dmkrw.com/post/92710.html